Pinkoi Open House|15 分钟职涯分享与新创工程师日常解析
针对资讯科系学生,揭露 Pinkoi 工程师如何利用技术与沟通推进商业目标,掌握新创文化五大特性,并分享职涯转换与成长建议,助你打造稳健软体工程师路线。
Click here to view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article.
點擊這裡查看本文章正體中文版本。
基于 SEO 考量,本文标题与描述经 AI 调整,原始版本请参考内文。
Pinkoi 2022 Open House for GenZ — 15 Mins Career Talk
Pinkoi Developers’ Night 2022 年末交流会 — 15 分钟职涯分享演讲
Pinkoi Developers’ Night 2022 年末交流会
活动连结: Linkedin
主要听众:各大专院校资讯相关科系在校学生
地点时间:2022/12/01 7:00 PM — 9:00 PM
分享时长:15 mins
About Me
目前担任 Pinkoi Platform (App) Engineer Lead 兼 iOS Engineer,之前待过 街声 、 数字科技( 上柜 5287)、 新创公司 ;从高职开始自学网站程式设计,曾获 全国技能竞赛 网页设计职类冠军及备取国手,毕业于台湾科技大学资管系,2017 年转职 iOS App 开发。
热衷于探索与技术交流,也会写写日常生活或开箱体验,欢迎大家追纵我的 Medium Blog 。
Pinkoi Engineer 日常 — 产品
Pinkoi 产品支援电脑版、手机版、iOS、Android 四种平台及繁体中文、香港繁体、简体中文、日文、泰文、英文六种语系。
幕后有 8+ 个小队(Squad Team)负责不同面向的工作,例如:Buyer Squad 负责买家端、Seller Squad 负责卖家端、Platform Squad 负责底层、AI Squad 负责算法…等等,一同打造 Pinkoi 产品。
Pinkoi Engineer 日常 — 工具
请注意:本图非全面或最新的 Tech Stack
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,上图列举了 Pinkoi 开发团队,背后的 Tech Stack 及有使用到的工具服务;另外也列举了跨团队协作工具 Slack、Asana、Figma …等等服务。
随团队规模人数不断成长,会有更多时候需要沟通或重复性工作,此时透过引入工具服务,可以很好的解开人与人的连结,增加团队工作效率。
Pinkoi Engineer 日常 — 幕后「功」「臣」
在 Pinkoi 虽然工程师被分派在各个 Squad Team 之中,但彼此之间仍会同心协力, Win as a team, 我们都还是同个家庭 。
Pinkoi Engineer 日常 — 幕后「功」「臣」
同职能的队友(e.g. iOS/Android/BE/FE/Data…) 除了会定期举行技术交流分享外,在日常开发上也会互相 Code Review、进行 System Design 讨论;一同讨论、一齐成长!
上图中间的「乖乖」纹身贴纸,是团队「 送礼清单 」功能上线及「 2022 Pinkoi Design Fest 风格设计节 」活动的 祈福仪式 ,确保服务平平安安稳稳定定。
Engineer 如何帮助推进商业目标?
除了完成任务外,Engineer 还有许多能帮助推进商业目标的地方:
首先撇开 Engineer 角色的束缚,以自身为出发点;我们可以在专案规划时期,提出自己生活使用经验及各种有创意的发想,例如:有观察到朋友的使用习惯或新流行的酷东西 (e.g. iOS 16 动态岛),集思广益之下,说不定就能让本来平凡无奇的功能变成全新的亮点!
再来回到工程本身,第一当然是必备的开发能力,好的开发能力能保有扩充及稳定性,减少技术债的产生,减少日后维护成本,变相增进商业价值;同样地,正确的技术选择,也能在有限的开发资源下发挥最大的价值;这些都需要很多硬实力及经验累积。
除此之外,发挥沟通协调能力能让跨工程讨论更有效率、发挥协作能力能减少重工发生;都能大大增加团队产出,更进一步推进商业目标。
综合以上,工程师绝对不是只能靠写程式创造价值。
Engineer 如何帮助推进商业目标?
在 Pinkoi,小队 (Squad Team) 的 Sync-up 或专案讨论会议,除工程师之外还会有设计师、PM、分析师,一同参与专案讨论;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,激发出不同的火花。
身为 Engineer,选择加入具新创文化而非一般传统大公司的原因…?
个人体验,新创文化(also in Pinkoi)有五个特性:
透明 公司的营运状况、决策跟未来规划,所有人都能清楚知道
平等 扁平化管理,不会有阶级压力 不分职务大家都能表达意见、参与讨论
视野 跟随团队一同成长,从小团队到国际化团队,增进视野 结合透明与平等,能了解更多方面的眉眉角角
- 弹性
- 工作上的弹性: 上班时间、WFH 的弹性或沟通协作上都有很多弹性讨论空间
- 职务上的弹性: 有更多尝试不同可能的弹性 更多升迁的弹性
- 活跃 平均年龄相对年轻有活力,更容易产生共鸣迸出火花,也较容易推动、接纳改变
这些特性,以往在传统大公司就比较不容易看到,传统公司多半比较封闭跟一版一眼,很难有提议空间,能看到跟做的事也很有限,对于新的改变尝试也比较排斥;对有活力的新鲜人来说相对比较难发挥。
给想当软体工程师的新鲜人一点建议…
工程师 28 岁 v.s. 工程师 46 岁 (Elon Musk 也曾是工程师);虽然是梗图,但想表达的是要成为怎么样的工程师,都是由你自己决定。
给想当软体工程师的新鲜人一点建议…
除了精实开发能力之外,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心态问题,人生是一场旅程,有很多阶段与角色需要完成;第一个是需要时时刻刻跳脱舒适圈,持续准备好面对更高的挑战;像我最一开始其实后端工程师,后来转 iOS 开发,现在开始挑战管理职。
第二是方向的探索,不要画地自限,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,可以持续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,在拿手领域发光发热;我们有队友也是后期才转职工程师或是从设计师转职 PM,另外也可以想一下自己 30 岁、 40 岁想成为什么角色,例如:继续钻研技术变架构师/Tech Lead,或是改担任管理职。
还有终身学习,学无止尽,尤其我们是资讯行业,千变万化,如果没有求新求变很容易被业界淘汰
最后一点也很重要,要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,Work Hard, Play Hard 除了能提升工作效率,也能从生活经验汲取工作灵感,如同前面所说,也许一个小创意就能改变世界、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!
建议新鲜人 谨慎选择 前几份工作,初出社会沉默成本很低;可以先以能学到东西为找工作第一考量,尽量先选择加入自己有做产品的公司 (e.g. Pinkoi /Line/StreetVoice…) 并不要太频繁地更换职务 (至少待个一年起),对未来职涯会很有帮助。
人生路还很长,希望大家找到属于自己的路,谢谢。
立即加入 Pinkoi >>> https://www.pinkoi.com/about/careers
花絮
有任何问题及指教欢迎 与我联络 。
本文首次发表于 Medium (点击查看原始版本),由 ZMediumToMarkdown 提供自动转换与同步技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