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inkoi 2022 Open House for GenZ — 15 Mins Career Talk
Pinkoi Developers’ Night 2022 年末交流會 — 15 分鐘職涯分享演講
Pinkoi 2022 Open House for GenZ — 15 Mins Career Talk
Pinkoi Developers’ Night 2022 年末交流會 — 15 分鐘職涯分享演講
Pinkoi Developers’ Night 2022 年末交流會
活動連結: Linkedin
主要聽眾:各大專院校資訊相關科系在校學生
地點時間:2022/12/01 7:00 PM — 9:00 PM
分享時長:15 mins
About Me
目前擔任 Pinkoi Platform (App) Engineer Lead 兼 iOS Engineer,之前待過 街聲 、 數字科技( 上櫃 5287)、 新創公司 ;從高職開始自學網站程式設計,曾獲 全國技能競賽 網頁設計職類冠軍及備取國手,畢業於臺灣科技大學資管系,2017 年轉職 iOS App 開發。
熱衷於探索與技術交流,也會寫寫日常生活或開箱體驗,歡迎大家追縱我的 Medium Blog 。
Pinkoi Engineer 日常 — 產品
Pinkoi 產品支援電腦版、手機版、iOS、Android 四種平台及繁體中文、香港繁體、簡體中文、日文、泰文、英文六種語系。
幕後有 8+ 個小隊(Squad Team)負責不同面向的工作,例如:Buyer Squad 負責買家端、Seller Squad 負責賣家端、Platform Squad 負責底層、AI Squad 負責算法…等等,一同打造 Pinkoi 產品。
Pinkoi Engineer 日常 — 工具
請注意:本圖非全面或最新的 Tech Stack
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,上圖列舉了 Pinkoi 開發團隊,背後的 Tech Stack 及有使用到的工具服務;另外也列舉了跨團隊協作工具 Slack、Asana、Figma …等等服務。
隨團隊規模人數不斷成長,會有更多時候需要溝通或重複性工作,此時透過引入工具服務,可以很好的解開人與人的連結,增加團隊工作效率。
Pinkoi Engineer 日常 — 幕後「功」「臣」
在 Pinkoi 雖然工程師被分派在各個 Squad Team 之中,但彼此之間仍會同心協力, Win as a team, 我們都還是同個家庭 。
Pinkoi Engineer 日常 — 幕後「功」「臣」
同職能的隊友(e.g. iOS/Android/BE/FE/Data…) 除了會定期舉行技術交流分享外,在日常開發上也會互相 Code Review、進行 System Design 討論;一同討論、一齊成長!
上圖中間的「乖乖」紋身貼紙,是團隊「 送禮清單 」功能上線及「 2022 Pinkoi Design Fest 風格設計節 」活動的 祈福儀式 ,確保服務平平安安穩穩定定。
Engineer 如何幫助推進商業目標?
除了完成任務外,Engineer 還有許多能幫助推進商業目標的地方:
首先撇開 Engineer 角色的束縛,以自身為出發點;我們可以在專案規劃時期,提出自己生活使用經驗及各種有創意的發想,例如:有觀察到朋友的使用習慣或新流行的酷東西 (e.g. iOS 16 動態島),集思廣益之下,說不定就能讓本來平凡無奇的功能變成全新的亮點!
再來回到工程本身,第一當然是必備的開發能力,好的開發能力能保有擴充及穩定性,減少技術債的產生,減少日後維護成本,變相增進商業價值;同樣地,正確的技術選擇,也能在有限的開發資源下發揮最大的價值;這些都需要很多硬實力及經驗累積。
除此之外,發揮溝通協調能力能讓跨工程討論更有效率、發揮協作能力能減少重工發生;都能大大增加團隊產出,更進一步推進商業目標。
綜合以上,工程師絕對不是只能靠寫程式創造價值。
Engineer 如何幫助推進商業目標?
在 Pinkoi,小隊 (Squad Team) 的 Sync-up 或專案討論會議,除工程師之外還會有設計師、PM、分析師,一同參與專案討論;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,激發出不同的火花。
身為 Engineer,選擇加入具新創文化而非一般傳統大公司的原因…?
個人體驗,新創文化(also in Pinkoi)有五個特性:
- 透明 公司的營運狀況、決策跟未來規劃,所有人都能清楚知道
- 平等 扁平化管理,不會有階級壓力 不分職務大家都能表達意見、參與討論
- 視野 跟隨團隊一同成長,從小團隊到國際化團隊,增進視野 結合透明與平等,能了解更多方面的眉眉角角
- 彈性 - 工作上的彈性: 上班時間、WFH 的彈性或溝通協作上都有很多彈性討論空間 - 職務上的彈性: 有更多嘗試不同可能的彈性 更多升遷的彈性
- 活躍 平均年齡相對年輕有活力,更容易產生共鳴迸出火花,也較容易推動、接納改變
這些特性,以往在傳統大公司就比較不容易看到,傳統公司多半比較封閉跟一版一眼,很難有提議空間,能看到跟做的事也很有限,對於新的改變嘗試也比較排斥;對有活力的新鮮人來說相對比較難發揮。
給想當軟體工程師的新鮮人一點建議…
工程師 28 歲 v.s. 工程師 46 歲 (Elon Musk 也曾是工程師);雖然是梗圖,但想表達的是要成為怎麼樣的工程師,都是由你自己決定。
給想當軟體工程師的新鮮人一點建議…
除了精實開發能力之外,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心態問題,人生是一場旅程,有很多階段與角色需要完成;第一個是需要時時刻刻跳脫舒適圈,持續準備好面對更高的挑戰;像我最一開始其實後端工程師,後來轉 iOS 開發,現在開始挑戰管理職。
第二是方向的探索,不要畫地自限,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,可以持續調整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,在拿手領域發光發熱;我們有隊友也是後期才轉職工程師或是從設計師轉職 PM,另外也可以想一下自己 30 歲、 40 歲想成為什麼角色,例如:繼續鑽研技術變架構師/Tech Lead,或是改擔任管理職。
還有終身學習,學無止盡,尤其我們是資訊行業,千變萬化,如果沒有求新求變很容易被業界淘汰
最後一點也很重要,要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,Work Hard, Play Hard 除了能提升工作效率,也能從生活經驗汲取工作靈感,如同前面所說,也許一個小創意就能改變世界、創造更高的商業價值!
建議新鮮人 謹慎選擇 前幾份工作,初出社會沈默成本很低;可以先以能學到東西為找工作第一考量,盡量先選擇加入自己有做產品的公司 (e.g. Pinkoi /Line/StreetVoice…) 並不要太頻繁地更換職務 (至少待個一年起),對未來職涯會很有幫助。
人生路還很長,希望大家找到屬於自己的路,謝謝。
立即加入 Pinkoi >>> https://www.pinkoi.com/about/careers
花絮
有任何問題及指教歡迎 與我聯絡 。
===
本文首次發表於 Medium ➡️ 前往查看